查看原文
其他

City Walk | 寻觅百年城市“济”忆(附:专栏年终总结)

引言


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庆祝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指出:

同济的100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100年;同济的100年,是与祖国科教事业心手相牵的100年;同济的100年,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相濡以沫的100年。


2023年揭幕的同济大学“我们这五年”发展主题成就展中,完整再现了“三个100年”的表述(摄于2023年12月8日)


今天的“City Walk”推介有些不同寻常,其路线基于一条城市公交线路——167路展开,全程约90分钟。也许你会好奇,这条线路和我们开头的引用有何关联,笔者选择这条线路又有其他哪些原因呢?在接下来的介绍中,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如有兴趣,可以先观看167路的全程第一视角前方展望视频,对整条路线作大致把握:


(视频作了必要的加速处理,不代表实际运行速度。特别感谢浦东上南公交三分公司、久事公交集团巴士一公司、“蓬莱公园公交首末站”等在拍摄和制作时提供的支持)


阅读时,可自由点击各卡片的“我要下车”按钮或直接点击音频以了解具体内容。



上海歌剧院


我要下车

衡山路复兴中路站(双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剧也进入了它的“昌盛时期”,结束了以往民间、业余、临时结合的歌剧活动状态。1956年11月,上海歌剧院正式成立。


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上海市人民政府对上海改建、新建演出场所,倾注了很大的精力、财力。1958年,在原上海实验歌剧院排练场的基础上,同济大学建筑系黄作燊教授等设计了上海歌剧院,并在当年成功竣工。


此后,上海歌剧院排练的歌剧《白毛女》、《刘三姐》、《两个女红军》、《天门岛》、《红珊瑚》,舞剧《小刀会》、《后羿与嫦娥》等均在此首演。上海的歌剧事业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58年建成的上海歌剧院模型

(资料照片)


目前,在上海歌剧院基础上不断演变形成的新上海大歌剧院,已于世博文化公园中初具雏形,未来将为市民提供全新的文化鉴赏地。

上海体育馆


我要下车

上海体育馆站(下行单向)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前夕,市体委向市计委提出建造万人体育馆的申请报告,同年9月18日获准。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承担了设计任务,市委、市府领导审定了地址与设计方案。1960年3月1日动工兴建,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仅完成了练习馆打桩任务,工程下马。


1972年,市体委提出重建万人体育馆的报告。获批同意后,1973年春,停顿了13年的体育馆工地重新开工。工程采取边施工边设计的方法,期间,不少同济师生共同参与了万人体育馆的设计工作。经过2年多的建设,体育馆于1975年建成,命名为上海体育馆。


上海体育馆建成后,凡在上海举行的重大国内、国际比赛大都在此进行。1975年8月,上海体育馆举行首次体育表演。此后,上海体育馆经过转型升级,由专门性体育馆改造为兼具体育功能的全新文化场馆。


21世纪初的上海体育馆(近处)与上海体育场(远处)(资料照片)


如今,上海体育馆已成为久事男篮主场,并与后续建设的上海体育场、上海游泳馆一起共同组成徐家汇体育公园,旨在打造体育特色,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2023年11月26日中午,第27届上海国际马拉松全程完赛选手经由上海体育馆前广场离场。亲友团们在广场外热情迎接,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南北高架路


我要下车

淮海中路嵩山路站(双向)

1984年,上海完成了中心城干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作为“三横三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和新路-成都路-重庆南路-鲁班路一线的交通大动脉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与此同时,上海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当中遇到很多瓶颈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交通瓶颈。成倍增长的车流量和人流量使得路网不堪重负,常常出现大规模堵车的情况,人民急切盼望着解决交通问题。


由李国豪老校长设计的南浦大桥为后续上海内环线的成功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一个内环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上海交通问题。1993年年初,上海市开始进一步的摸底调研,三个月后组成专家组进行讨论。


1993年3月24日,南北高架的建设正式拉开序幕,1994年6月工程就试点动工;以后又不断改进,将最初设计的4车道变更为6车道。在此过程中,同济大学积极参与系统规划、架构设计及核心软件开发工作。南北高架最终于1995年12月10日全面建成通车。这项工程是建国以来上海市中心区规模最大、施工最难的工程,而它完工却仅仅花了短短的两年多时间。


1996年的南北高架(资料照片)


南北高架的建设不仅打通了上海交通大动脉,与延安路高架、内环高架共同形成了“申”字形路网结构,也带动了城市旧区改造进程以及城市近郊一些片区的发展。例如,原卢湾(现黄浦区)的部分居民,搬迁至闵行莘庄;原闸北(现静安区)的居民,则搬迁至虹口凉城、普陀真光等地,这些片区在后续城市规划中,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与价值。


从高处俯瞰延东立交(南北高架与延安路高架相交处)的美丽夜景(摄于2019年12月31日)


2021年,南北高架于原外环立交至卢浦大桥的基础上,继续向南延伸至芦恒路,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大动脉的辐射效应。

苏州河


我要下车

四川北路武昌路站(双向)

上海开埠以来,伴随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苏州河沿岸工厂林立,居民数量快速增加,大量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苏州河。而苏州河由于其清水少、流速小、自净能力弱的特点,几十年排入污水的量变最终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引发质变,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污染。解决苏州河的黑臭问题,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上世纪80年代,苏州河河水严重发黑发臭,在苏州河口与黄浦江的河水颜色形成了鲜明对比(资料照片)


1998年,上海发起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主要实施以消除苏州河干流黑臭以及黄浦江交汇处黑带为目标的10项工程。时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的徐祖信获市政府任命,挑起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小组组长的担子,在技术和管理上为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保驾护航。作为技术组长,徐祖信教授长期坚持工作在重大工程项目第一线,负责并参与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这些技术支撑了上海市政府实现消除苏州河黑臭的庄严承诺。


作为苏州河水环境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挖掘机在苏州河上进行清淤作业(资料照片)


同济人“标本兼治”的治污理念,让苏州河成为鱼虾竞现的“源头活水”。2002年,苏州河基本消除黑臭,而随着近二十年二期、三期、四期工程的持续有效推进,苏州河的水质不断改善,生态开始修复。作为上海“一江一河”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苏州河两岸42公里的滨水岸线已成为广大市民乐于亲近的公共活动空间。


蓝天白云下,清澈的苏州河映着黄浦江对岸陆家嘴的高层建筑群,市民们在岸线防汛墙旁纷纷拿出手机定格这一美丽瞬间(摄于2023年10月4日)

旅游十号线,精彩无极限


167路原名旅游十号线,由锦江公交运营,最初是为串联上海最具商业活力的地段——徐家汇、人民广场商业中心以及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等三条知名商业街而开设,故仅设淮海中路重庆南路、人民广场、四川北路、鲁迅公园等极少数中途站。


2008年4月17日中午,线路更名为167路,更换全新的W0A型配车(至2020年12月底报废,更换由82路下放的Y0E型配车)。2009年9月1日,线路划归上南巴士(现浦东上南)运营管理至今,目前是浦西地区唯一一条由浦东公交公司运营的公交线路。


仔细观察下面这张线路图,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有意思的地方:

浦东上南167路线路示意图(手绘)

 

没错,本学年大部分City Walk的推介路线都围绕167路的走行路线展开:虹口足球场、四川北路、苏河湾、福州路、渔阳里、思南路、陕西南路、衡山路、徐汇滨江...... 这条曾经的旅游线路在当下依旧发挥着它的价值所在。


春日,167路Y0E-150驶过虹口足球场附近的一排樱花树。今年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City Walk由此揭幕(摄于2023年3月28日)


深秋,167路Y9A-037穿梭于衡山路的金色海洋中

(摄于2023年12月2日)


作为今年的收官之作,我们以167路为引,进一步把握历史的脉络,串联起一段段如繁星般散落在城市各处的“济”忆,充分展现一代又一代同济人躬身实践、团结力量、凝聚智慧、开拓创新,为科教事业、为城市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进的优秀品质。


附:City Walk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专栏2023年终总结手记


时间过得很快,一年又要结束啦。从以往的月更变为周更,这一年里,City Walk栏目内容丰富度和时效性显著提升,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互动中,一位读者提问道:City Walk和“出门遛弯买个菜”有何区别?它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笔者觉得这两个提问极具价值。接下来,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对此给出自己的回答,亦对专栏的全年工作作简要的归纳总结。


① City Walk是一种独特的城市“打开方式”。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曾经的我们无限期待拥抱诗和远方,然因为种种原因,发现落实起来存在一定客观困难。于是乎,我们将视线逐步聚焦到我们所生活的这座城市,期待着在对未知区域的自由探索中寻找温暖和快乐。


在徐汇滨江体验共栖魅力、在苏河湾看一场绚丽光影秀、在西凌家宅路感受浓郁烟火气、在外环绿道尽情城市“森”呼吸、在四川北路观察文化符号的消逝与新生、在衡山路听一首秋日之歌、在虹口足球场欣赏驶向樱花的地铁......  这些看似熟悉的“家门口”生活画面,在特定的背景和环境中,亦可以带来全新的体验。


(欢迎点击下方图片快速回顾相关篇目)



今年除笔者外,还有三位同学参与了City Walk专栏的相关撰写编辑工作。薛伟琛同学的作品带领大家体验林荫道与老弄堂的城市生活;陈泰然同学的作品带领大家走进百年福州路的文化氛围;周驰昱同学的几篇作品则带领大家来到老城乡、构建张爱玲的文学地图、探索地下轨道世界.....你会发现,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对城市的“打开方式”。



这些方式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每一种皆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生命力所在。也正是在这样的多元互动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不断加深对城市历史和当下的感悟。


② City Walk是一个扩展交流的全新平台。

笔者以前担任其他学生工作时,曾开展过一次面向同学们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在反馈中,有多位同学提到了这一点:“我真的很想和人一起出去玩,但不知道怎么玩,又找不到搭子,所以周末也只能待在宿舍或者图书馆里,感觉好孤独。”


这个困惑非常具有典型性。一方面,许多同学可能对校内比较熟悉,但很少走出校外看看,一学期下来主要的活动空间可能大多集中在以宿舍为圆心,半径有限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要找到一个长久的出游搭子,事实上并不容易,因为搭子不仅要满足志趣相投的前提条件,还要能凑出共同的时间,在出游过程中做到真诚且相互包容,而非惺惺作态,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勾当。


如何在分析的基础上正确发挥能动性,尽可能多鼓励大家多走出去看看呢?2021年,笔者开始进行城市探索(当时还不叫City Walk)的试点,希望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开放轻松的组队方式(只需要找自己合适的时间和喜欢的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参与即可,参与人员不固定),为大家扩展出一个交流的平台。


两年过去,City Walk已成为一种潮流。除了本专栏每周一次的“线上交流”外,许多学生社团也开始立足自己的社团特点,通过挖掘不同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线下City Walk活动。实践中,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是不同学校的同学实现了相遇相知,“朋友圈”不断扩大,凝聚力不断增强——


2023年10月28日,同济大学美丽乡愁乡土文化促进社与公益团队以“城市栖水计划”为主题,特别邀请沪语文化协会社长沈元作为导览员,带领大家从发展的角度理解“共栖”理念在徐汇滨江南段的生动实践


2023年12月3日,同济大学交通文化与城市发展协会的同学们邀请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周易知教授,在虹口区共同漫步百年时光,探寻城市发展的脉络


2023年12月9日,同济大学日语社的同学们于四川北路、甜爱路沿线开展了一场特色城市行走,在沿线鲁迅故居、内山书店等红色打卡地的参观学习中实景式感受文化历史氛围


③ City Walk是一条深化认识的实践路径。

尽管从小在上海长大,对很多地方已然非常熟悉,也积累了以TB计算的海量素材,写个推介信手拈来不成问题,但每次写作前,笔者还是习惯性到实地再走一圈实践一下。


首先,对原有的认识进行检验和深化。比如:这一次来,又发现了哪些新的变化,需要进行新的修订;基于感性认识把握的写作主线(理性认识)是否契合实际;这条主线在行走过程中,是否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实践。


其次,在实践中再次设身处地地感受——如果我是第一次来的行走者,我要坐什么车来,坐到哪里下?我想在行走中观察什么?获得怎样的体验?走累了能在哪里歇个脚吃个饭?通过实践,对这些问题产生新的认识。


关于City Walk中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处理问题,笔者在此举一个例子。某推送的结尾中提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地铁开通运营初期,地铁站台和站厅的设计大多相似、雷同。” 事实真的如此么?不妨去实地检验一下。


下面,笔者展示了轨道交通1号线上海火车站-徐家汇站各站(除徐家汇站开通于1993年5月28日,其余所有车站均开通于1995年4月10日)的站台层和站厅层实拍,你有何发现?


组图一:车站站台层实拍

 


组图二:车站站厅层实拍

 


没错,每一座车站的站台立柱从外观上看都不一样(衡山路站由于结构原因,站台没有立柱),根本不存在“雷同”的情况。站厅层虽然初看有点相似,但请仔细观察墙面、立柱的数量以及付费区与非付费区之间的关系,你会发现,每一座车站都是“因地制宜”的产物。


另外,上海地铁早期车站事实上就已经开始重视艺术与交通的有机融合了。在上海火车站站、汉中路站、人民广场站、黄陂南路站、陕西南路站、衡山路站,你都可以找到不重样的艺术作品。


轨道交通1号线汉中路站(左上)、黄陂南路站(右上)、陕西南路站(左下)、衡山路站(右下)、人民广场站(中)站厅内的艺术作品(摄于2023年10月18日-12月26日)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火车站站的壁画作品《车轮滚滚》,该作品创作于1995年4月(站厅层东/西各有一面),极具动感和时代发展特色。壁画的创作者是同济大学。


轨道交通1号线上海火车站站内壁画《车轮滚滚》

(摄于2023年12月15日)

对每一个打卡点作实地考察、每一处表述作细致查证,使得每一篇推介的平均踏勘-构思-制作时间合计超过14小时,City Walk这个专栏绝对不是也不应靠单纯搜集资料复制粘贴或是主观臆断“完成任务”的。如果你有跟着其中的一条或几条路线推介实地走过,相信会对笔者的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


④ City Walk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全新角度。

上海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既因其区位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教育资源作为驱动力,共创美好的发展前景,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亟待解决。


笔者在今年的篇目中,以具体区域为引,通过City Walk的方式详细论述了:如何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共建可持续化的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何增强城市慢行街区的吸引力与辐射效应;地区文化如何实现创新性转化与创造性传承等主题。不难发现,这些主题都立足于城市历史和当下发展,从不同的角度展望着城市的未来。


令笔者欣喜的是,已有部分同学基于本专栏的推介内容,在本科生公共政治课的实践环节中,采用行走的方式细心观察,拓展对生活中关注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凝结同济智慧、构筑同济方案、践行同济精神,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这是笔者在写作本专栏时最大的期待,更是City Walk最高层次的意义所在和价值。


感谢一直以来对于本City Walk专栏的关注与支持。如果愿意的话,欢迎识别下方二维码,在问卷中留下你对专栏现有内容的意见与建议,以及对下一年推介内容的构想。


新的一年,同济大学生新媒体中心的全体成员也将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多高质量的作品,一起在行走中探索不一样的上海!



文案 |沈 元

图片 |沈 元

编辑 |沈 元

音频 |沈 元

视频 |沈 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同济大学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